視網膜特定細胞變功能性光感受器
美國研究人員14日在《自然》雜志線上版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將哺乳動物視網膜中的Müller膠質細胞轉變為桿狀光感受器,成功逆轉了小鼠的先天性失明。他們稱,這一研究成果將推動年齡相關黃斑變性等眼病的再生療法研究。
光感受器是視網膜中的一類特殊神經細胞,受到光刺激時會向大腦發出信號。在包括小鼠和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中,光感受器不能自行再生,一旦成熟就不會分裂。
Müller膠質細胞是視網膜中最常見的膠質細胞類型。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種細胞的再生潛能,因為在某些物種,例如斑馬魚中,它們在受到傷害后會分裂,轉化為光感受器和其他視網膜神經元,因此斑馬魚在視網膜嚴重受損后仍可以恢復視力。然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雖可以誘使哺乳動物的Müller膠質細胞轉化為光感受器,但其前提是先對視網膜造成損害,這樣的方法在實際醫療過程中明顯不可取。
而此次,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研究人員成功地在不損傷視網膜的情況下將小鼠的Müller膠質細胞轉變為桿狀光感受器,在Müller膠質細胞再生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他們首先向正常小鼠眼中注入一種基因,啟動一種名為β-連環蛋白的蛋白質,刺激Müller神經膠質細胞分裂;幾周后,再向小鼠眼內注入一種因子,刺激新分裂細胞發育成桿狀光感受器。顯微鏡觀察顯示,新形成的桿狀光感受器在結構上與原生光感受器沒有什么不同;而對先天性失明小鼠進行的醫療試驗則表明,它們在功能上也與正常小鼠的光感受器一樣有效。經過治療,這些天生就沒有桿狀光感受器的小鼠重見光明。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將哺乳動物Müller膠質細胞轉變為功能性桿狀光感受器。若該技術可用于培養人類視網膜組織,使桿狀光感受器可以在人眼內再生,將催生一種治療相關眼疾的新策略,如年齡相關黃斑變性、視網膜色素變性等致盲疾病的再生療法研究都將得到極大推動。(劉海英)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