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首單“保險+期貨”理賠落地 覆蓋品種不斷豐富
即便農產品價格跌了,也能守住老百姓的錢袋子!“保險+期貨”新模式助力脫貧攻堅戰近期在各省陸續拉開序幕。
“承保1800噸雞蛋,貨值超過1000萬元,惠及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最終賠付總額33萬元,賠付率高達72.3%。”這一串數字訴說的,是在貴州證監局的積極引導和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力支持下,由浙商期貨攜手太平洋財險在貴州省從江縣成功開展的雞蛋“保險+期貨”項目,也是貴州省首單落地的理賠項目。
事實上,作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保險+期貨”自2016年以來連續五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如今這一金融扶貧新模式已成為資本市場助力脫貧攻堅的有力見證。
“保險+期貨”
一筆劃算的經濟賬
算下來,這是一筆“旱澇保收”的好買賣,企業不僅穩住了收入、減少了損失,生產經營也得以正常開展。以獲賠企業貴州鄉滋源為例,1800噸雞蛋保費共計49萬元,本次獲賠33萬元,扣除公司自繳保費6.8萬元,還有26萬元多的“收入”,大大減輕了企業因雞蛋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
這一切要歸功于該企業此前購買的一份由期貨市場進行“再保險”的保險。而今年以來,不止貴州省,其他省份通過“保險+期貨”實現賠付的例子也頻現于網上。
對此現象,貴州證監局表示:“國內‘保險+期貨’業務試點始于2015年,截至目前,全國項目已超500個,品種已擴展到玉米、雞蛋、大豆、棉花、白糖、蘋果、天然橡膠等七大類農產品,涵蓋云南、重慶等2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那么,何為“保險+期貨”模式?此模式又如何助力脫貧攻堅?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常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談道:“‘保險+期貨’模式是將兩種不同的風險管理工具融合起來,實現風險的有效轉移和分散。企業(或合作社)向保險公司購買農產品價格保險,政府或有關部門(如商品交易所)提供保費補貼,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通過向期貨公司購買場外期權再將風險轉移到期貨公司,以對沖農產品價格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
“目前,農產品的‘保險+期貨’項目主要通過將金融工具應用于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幫助貧困戶或者貧困地區企業實現產品價格風險的對沖,讓貧困戶和貧困地區企業專注于農作物種植的本行,將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對于貧困戶和貧困地區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天示(上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范峻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保險+期貨’業務對貧困戶和貧困地區企業提供價格保障、價格保險,是幫助貧困地區脫離貧困的有利金融工具,對國家扶貧攻堅工作有積極作用。”
在范峻看來,在政府、期貨交易所、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保險+期貨”模式在過去的幾年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趨近成熟。
搶抓政策優惠時機
擴大“保險+期貨”覆蓋面
“貴州省首單‘保險+期貨’落地后,在多方機構的通力合作下,在9個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全面鋪開。所有項目保費均由大連商品交易所補貼70%,期貨公司補貼15%-30%不等,農戶或企業最多承擔15%,大大激發了農戶或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目前,已累計為1.41萬噸雞蛋、17.4萬頭生豬的飼料和30萬羽雞的飼料提供了價格保障,惠及1.42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為我省農業農戶真正找到了一門既能轉移價格風險又能保障收入的新‘生意經’?,F已有6個‘保險+期貨’項目進入理賠期,涉及金額159.46萬元。”對于后續進展,貴州證監局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道。
談及如何搶抓機遇實現全面覆蓋這一問題,貴州證監局進一步表示:“在首單業務落地的基礎上,我局搶抓大商所出臺針對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優惠政策這一時機,聯合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第一時間向轄區期貨經營機構、企業及農戶進行政策宣導,大力推動我省9個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全面開展‘保險+期貨’業務。同時,考慮到大商所優惠政策原則上按‘一縣一項目’方式進行支持,我局指導同一區域內的多個期貨經營機構對項目進行整合申報,進而擴大政策受惠面,實現我省9個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保險+期貨’項目全覆蓋。”
對于未來發展,范峻認為,“保險+期貨”業務模式預計將向除了貧困地區之外的其他領域拓展。此外,“保險+期貨”業務所覆蓋的品種將會不斷豐富,會更加激發類似于種植戶、養殖戶、加工企業等抗風險能力弱的市場主體的參保熱情。“我期待‘保險+期貨’業務模式發展成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種有力的金融工具。”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