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巨頭把脈健康險新趨勢:重疾險仍是主力 長險是重中之重
“惠民保”瘋狂席卷50余城,重疾險新定義發布在即,10年、20年長期醫療險陸續上市……
2020年最火爆的依然是健康險,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行業數據也可窺見一斑。受疫情影響,保險業前三季度保費收入增速僅7.1%,健康險卻依然實現了17.4%的增速,攬收保費6666億元。
未來,健康險有何新趨勢?新力量、新服務又是什么?10月28日下午,在第三屆陸家嘴國際再保險會議健康險分論壇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顧雪非、善診創始人兼CEO吳竑興、中國人壽再保險公司副總經理方力、高瓴創投合伙人王蓓、村夫日記創始人趙衡、法國再保險北京分公司醫療險定價負責人張立光等多名業內人士齊聚一堂,為業界解讀了“健康險”行業發展新趨勢。
長險是重中之重
根據2019年12月銀保監會等13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未來六年,中國的商業健康保險要保持19%的年均增長率,到2025年,商業健康保險規模將超過兩萬億元,真正實現成為中國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支柱”之一。
個人用戶對于健康險的認知和購買愿望也在提升,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2020年8月的調研,“大約80%的團險消費者表示未來仍愿意自主購買個人健康險產品”。該機構預測,未來十年中國健康險行業保費收入將從高速增長進入穩健狀態,年增長率在15%-20%。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顧雪非在論壇上也指出,2019年全國基本醫保基金總收入達2.3萬億元,而商業健康險的保費收入為7000多億元,僅相當于醫保基金的三分之一。“因此,新醫改的關鍵是從被動支付到戰略購買,以提升健康險覆蓋廣度、深度與高度”。
村夫日記創始人趙衡認為,當前健康險市場,重疾險仍是主力,核心還是做長險。從互聯網保險目前的發展來看,線上線下未來可能會是一體化的,比如水滴保險已經開始組建線下代理人團隊,也足以說明長險是重中之重。
“事實上,監管層非常在意醫療險的可持續性。”法國再保險北京分公司醫療險定價負責人張立光補充指出,目前各地推出的惠民保類產品,價格很低,壽險公司之所以參與較少,主要是站在長期可持續的態度在看待這個業務。據張立光透露,出于對惠民保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已經有部分地區在探討做3年期、5年期的惠民保產品。
數據與服務是核心
經營健康險并非易事,多名專業人士一致認為,數據和服務是核心要素。
“供給側的數據和服務是所有供給側提升的重心。”高瓴創投合伙人王蓓從投資者角度分析指出,現在在互聯網有更多觸達用戶的方式,大家都可以看到網民的行為在發生一些變化。那么,網民們點擊的是什么?轉發的是什么?關注的是什么?這些都是其關注的數據。她表示,只有對數據的應用和模型建立有信仰的公司,才可以不斷挑戰自己,創造出更多性價比更好的產品。
王蓓說,服務同樣很重要。她指出,消費者買的健康險雖然是一份保單,但這個保單其實是一份服務。服務里不止是發生理賠時看到的報銷單,更多的是正向管理消費者的健康,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去觸動消費者,去幫助消費者,為消費者提供多維度的服務。
善診創始人兼CEO吳竑興表示,整個健康險行業的競爭就是籌款效率與賠款效率的競爭,“服務+數據”則是提升行業效率最需要一以貫之的要素。他認為,保險需要解決特定用戶的特定問題,因此“場景特別關鍵”,同時,場景還需要帶上服務,并做到數據驅動,要做到“服務即數據,數據即服務”,才能真正實現效率比別人高。
針對復雜的保險產品,依靠什么進行管理?答案還是數據。中國人壽再保險公司副總經理方力稱,把數據管好是基礎,如果數據管不好,保險公司賣出去的產品,在理賠時將得不到控制。如果沒有數據,最后這個產品不會為保險公司創造任何價值。
“當然,如果沒有長期的積累,保險機構對數據的管控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這種數據管理能力也是保險機構所需要的。”方力說。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