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同比增265% 慧擇保險仍面流量考題
保費破20億元大關、凈利潤同比增265%,慧擇保險赴美上市后的首份成績單可謂亮眼。作為互聯網保險中介平臺,除了赴美首秀頗為吸睛外,該平臺的商業模式也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蹞癖kU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存軍對北京商報記者直言,流量是永恒不變的問題。那么,對慧擇保險而言,上市是否將有助于提升平臺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提高獲客能力?慧擇保險又將如何尋找流量平臺和成本高企之間的平衡點?
4月27日,慧擇保險2019年線上業績發布會披露,2019年慧擇保險營業收入達9.93億元,同比增長95.2%。調整后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265.1%。另外,據此前公布的2019年財報顯示,慧擇保險全年保費總額20.14億元,同比提升114.1%。其中,長期壽險和健康保險保費約占保費總額的87.4%。
接近翻倍的營業收入和同比劇增的凈利潤與該公司銷售主推長期險不無關系。“盡管長期險業務對于保險銷售平臺或中介而言,前期的拓展難度較大,但在業務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后,盈利空間可期”。有保險分析人士表示。此前數據顯示,慧擇保險2017-2019年長期壽險業務以及健康險業務傭金收入占比在不斷地提升,分別約為五成、七成以及九成。
此外,財報數據還顯示,慧擇保險于2019年10月擴大了年金保險產品的銷售規模,四季度年金保險產品保費達1.8億元,占總壽險和健康保險產品保費的29.2%。對于發力年金險,慧擇保險相關人士表示,此舉延長了用戶生命周期的服務外延,同時也是加快構建完整長險服務生態的布局。
慧擇保險于2006年創立,是國內較早獲得保險網銷資格的互聯網保險服務平臺之一,由慧擇保險經紀有限公司運營。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投保用戶達到630人,平均年齡32周歲。業務范圍方面,目前慧擇保險與68家保險公司合作,提供包括健康險、人壽險、意外險、旅游險、企業險等在內的多個險種。
雖然在營收、凈利、保費收入等多項財務數據方面有著突出表現,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慧擇保險雖屬保險中介機構,但也面臨著互聯網平臺的共同隱憂,即流量問題。如何將流量為自己所用,如何在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當下跨過流量門檻擴大盈利,成為慧擇保險亟待解決的問題。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慧擇保險的總運營成本和費用高達9.92億元,較2018年的4.84億元,同比增長104.9%,同樣保費增長也在110%左右。作為保險公司和投保人之間的“橋梁”,保險中介機構在業務拓展方面最為重視的就是流量?;蹞癖kU在互聯網上探索的中介模式中,“代理人”模式十分弱化,以“經營用戶”代替“經營代理人”模式,對于慧擇保險的模式而言,用戶即是“流量”,而核心流量才有價值。
馬存軍坦言,作為專業的保險平臺,慧擇保險經營的不是海量流量,而是精準流量,轉化能力和服務能力如果缺失,再多的流量都沒有用。而在具備上述能力的基礎上,運營和開發用戶的能力更重要,這能讓核心用戶在平臺上與機構形成長期互動。流量是基礎,但專業能力和平臺服務更是基礎要素,只要有好的用戶轉化和服務能力,流量本身不是核心命題。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也認為,保險中介機構借助第三方平臺導流屬于重要的合作方式。在王向楠看來,隨著保險中介機構自身品牌的不斷塑造、知名度擴大,以及我國居民主動投保意識的提升,其流量獲取能力也會不斷增強。從業務推廣的角度來看,保險中介機構也應注意推介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服務,抓住疾病、養老、財富管理等痛點,設計一攬子綜合性的保險方案,提供保險基礎上的衍生服務。
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則表示,隨著近年來互聯網保險的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加入這一市場。由此,第三方線上導流的資源愈發緊俏,成本也與日俱增。保險中介機構借助這一模式擴大流量無可厚非,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幫助機構業務迅速拓展。不過,最核心的因素還是在于中介機構自身的競爭力,比如出險后如何核保、理賠。另外,在合作方保險公司的業務遍及多個險種的同時,如何協助投保人在不同條件下挑選合適的保險,也更加考驗保險中介機構的服務能力。因此,關鍵在于如何將“導流”變成自身的流量,如果不能增強客戶黏性,那再龐大的流量導入也終將是曇花一現。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