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試水拼團理財 引發監管關注
“理財拼團拼起來!福利等你拿”……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銀行零售業務受到較大沖擊,不少銀行創新推出拼團模式的理財產品,表示“只要成功組團,購買的收益率會略有提升”。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此舉主要目的在于獲取新客戶。盡管拼團理財業務對投資者而言,能夠以較低的利率貸得資金或獲取較高的投資收益,但理財拼團模式一方面可能引發銀行負債端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也存在合規風險,因此已受到監管關注。
對于下半年銀行理財收益,多機構預計,當前經濟增長壓力依然較大,央行會繼續引導市場利率下行,下半年收益率仍將繼續下行。
為獲客開啟拼團模式
記者走訪查詢多家銀行發現,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多類型銀行均推出過拼團理財產品,不過不同銀行推出的“團購”理財產品在客戶對象、入團門檻、利率上都有所差異。有的銀行1萬元起購,有的銀行5萬元起購,但利率均高于對應期限基準利率,有的銀行推出的“團購”理財必須是新客戶才能享受。
以較早嘗試拼團模式的某股份制銀行為例,其推出的拼團理財產品多為半年期,5萬元起購,上限100萬元-600萬元不等,分為二人、三人和四人拼團型,拼團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集中在4.18%-4.25%之間。拼團成功后,可提升0.5%收益率,團長可獲200元支付貼金券;部分多人團還可提升0.7%收益率,團長可獲800元支付貼金券。
整體來看,拼團理財是銀行自主發起的活動,個人購買理財產品收益率偏低,如果多人參與,收益率會適當上浮,參與人數越多、理財收益率可能越高。
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最近數月來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平均利率約在3.29%左右。而上述拼團存款利率,確實相對平均利率略高一些,但也在市場報價利率范圍之內,并未超出市場最高利率。
業內人士表示,銀行開展的這些拼團業務,主要目的在于獲取新客戶,互聯網渠道的獲客成本一向比較高,而在熟人經濟模式下,讓老客戶幫助拉新客戶,雖然銀行給予了一定讓利,但卻節省了高昂的拉新成本。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梁棟材指出,拼團理財一方面拓展了銀行新客戶,壯大了客戶基礎,相對較高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收理財存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銀行較大的競爭壓力。
引發監管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拼團理財這一新型營銷攬客方式已經引起監管關注。記者從多家城商行人士處了解到,監管已口頭通知,要求轄內各家銀行上報是否有拼團存款、拼團理財、拼團貸款及相關數據,不過對相關業務暫沒有具體措施。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拼團理財業務對投資者而言,能夠以較低的利率貸得資金或獲取較高的投資收益,但其中也存在較多風險,給監管帶來了一定壓力。
普益標準研究員康箐蕓表示,對于拼團存款,其利率通常較高,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會給銀行的負債端帶來較大壓力;對于拼團貸款,熟人經濟模式下容易使得沒有真實借貸需求的人加入,承擔不必要的成本;對于拼團理財,由于其收益率隨著參與人數提高而增加,在打破剛兌凈值化轉型的背景下,銀行銷售端可能存在合規風險。此外,對于投資者而言,線上拼團的模式多通過社交渠道分享鏈接,缺乏安全有效的管控手段,也為金融詐騙提供了可能性。
建銀投資咨詢分析師王全月表示,對于部分理財產品,商業銀行之所以設置較高的門檻,就是通過設置投資起始額的方式,“篩選”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而拼團理財,可能使部分投資人實際上投資了與其風險承受能力并不匹配的理財產品。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理財剛兌基本被打破的現狀下,這部分拼團理財的投資人可能需要面對其并不能承受的風險。因此監管機構調研摸底,進行預防。
不過亦有專家認為拼團理財是否違規仍需觀察。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監管只是在摸底相關業務,不能簡單說違規與否,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他指出,拼團主要是借助互聯網思維吸引客戶的一種營銷方式,只要拼團之后的利率在規定的浮動區間內,就是合規的。 據《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