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債券價格下行明顯 銀行理財凈值波動屬正常
近日,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出現浮虧的事件持續發酵。一些銀行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近一個月出現了年化收益率為負的情況。專家認為,近期債券價格下行明顯,導致部分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系理財產品波動較大,出現浮虧的根本原因在于打破“剛性兌付”。
銀行理財產品是不少投資者偏好的一種投資方式。與股票、期貨等中高風險投資方式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具有低風險的特點,適合一些穩健型投資者。由于銀行理財產品曾一度“保本保收益”,甚至被貼上了“穩賺不賠”的標簽。
然而,近日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出現浮虧的事件持續發酵。一些銀行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近一個月出現了年化收益率為負的情況。對此,不少投資者表示,作為銀行理財產品中的“穩健型選手”為何還會出現浮虧?這是否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安全?
銀行理財大多是預期收益型產品,出現虧損的情況少,即使出現虧損,也多發生在風險等級較高的產品上。
但近兩年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速度加快,產品的運作模式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凈值型產品會隨著市場波動而出現波動。
“近期,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較為罕見出現浮虧,主要是受債券市場波動的影響。”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5月份以來,債券市場出現一輪“踩踏式”下跌,債券價格下行明顯,部分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系理財產品波動較大,出現了浮虧。部分公募基金的固收類產品,如債券型基金,也出現了回撤。
值得注意的是,短期賬面的負收益并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普益標準副總經理陳新春表示,“債券價格有漲有跌,最終市場價格會向內在價值回歸,只要不是出現虧損就贖回,賬面的負收益并不會帶來實際的負收益”。
也就是說,正如股票價格漲漲跌跌,理財產品收益波動也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象。不過,為何銀行系理財產品出現浮虧,會引發較多討論和關注?對此,董希淼表示,其原因在于:一是銀行系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風格總體上較為保守,偏好穩健型產品,心理準備不足;二是長期以來銀行系理財產品處于隱性的剛性兌付之下,較少出現虧損現象,即使虧損也剛性兌付。
投資者關心的是,這樣浮虧的情況未來會出現嗎?對此,業內專家普遍表示,很可能再出現,而且投資者也應做好心理準備。
出現浮虧的根本原因在于打破“剛性兌付”。2018年4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公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一資管業務頂層設計的綱領性文件。文件明確提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表示:“未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化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給客戶展示的收益率也是業績比較基準,而非銀行到期一定會給客戶兌付的收益率,在投資過程中,產品的收益會受到投資標的走勢、銀行資產管理投資策略等因素影響。”
具體到近期銀行理財產品上面,浮虧的情況也可能再出現。“投資者應全面理性地看待近期銀行系理財產品浮虧現象。”在董希淼看來,下半年,債市走勢仍然不容樂觀,對債權型理財產品要保持謹慎態度。更重要的是,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重將會上升,理財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可能會更多,幅度可能會更大。
投資者應該摒棄“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一定安全”的認知,樹立投資風險意識。
對投資者來說,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殷燕敏表示,投資者在選擇購買理財產品時,未來不僅要關注產品的投資范圍、投資標的、風險等級、是否保本等,也需要關注金融機構管理該類產品的歷史業績來選擇管理能力較好的機構。
與此同時,董希淼表示,投資者應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平衡好風險與收益,理性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投資能力的理財產品,并對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
理財產品的買賣雙方都要做到位,不僅是投資者要做到“買者自負”,金融機構也要做到“賣者盡責”。“金融機構要加強信息披露,全面、及時、準確披露理財產品相關信息。”董希淼說。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隨著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特點逐漸淡化,銀行和理財子公司都要在資管市場通過業績去競爭客戶了。除此以外,加強投資者教育也是金融機構必須要做的事情。
“要做好投資者教育,理財經理需要站在客戶的角度產生共情,體會其內心的需求和困惑。”陳新春表示,打破剛性兌付是政策要求、必然趨勢。金融機構要站在客戶的角度,在做好風險提示的前提下,要讓客戶理解打破剛性兌付其實是擺脫了銀行“賺差價”,銀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費,而客戶有機會分享更多產品的超額收益,并且通過長期投資能夠平滑凈值波動,讓客戶在長期能收獲經濟發展和企業成長的紅利。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