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虧錢,別急著讓誰“背鍋” 了解攤余成本法與市值估值法
近期,數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售的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這與之前投資者普遍認為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定保本”的觀念出現了差異,引發不少關注。
筆者根據一些銀行的理財公告進行了梳理,發現這些最近份額凈值低于1的產品,大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數量也達到了20余只。
以最早被關注的招商銀行的“代銷季季開1號”產品為例,其虧損的截圖在網絡上被瘋狂轉發,圖上顯示該產品近一月的年化收益為-4.42%,凈值也是跌破成本價至0.9997。
而根據該產品頁面信息介紹,其投資策略穩健,保有少許進攻特點。具體來說,該產品100%主投固收類資產,不參與股市,通過票息收益積累,根據市場變化擇機進行交易。
在很多投資者的慣性思維中,這種固收類理財產品,本該是“穩穩的幸福”,為何最終卻出現了虧損?我們需要了解兩個基本概念——攤余成本法與市值估值法。
攤余成本法,對于一些有經驗的投資者而言,是一個較為熟悉的專業術語。自2003年國內公募基金行業第一只貨幣基金產品成立以來,就開始采用攤余成本法計價。所謂攤余成本法,簡單來說就是將到期收益分攤到每一天進行返息,所以收益每天都是固定的。
與攤余成本法不同,市值估值法同時考慮了投資債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波動帶來的估值損益。這種方法直接根據底層資產價格表現計入產品凈值,若底層資產價格波動較大,其單位凈值變化就大。更直接地說,就是市值估值法估值的債券基金可能在某個時間段出現凈值回撤,但也能在債券牛市的時候出現凈值的加速上漲。
在資管新規執行之后,銀行理財開啟凈值化轉型,將估值方式從原來的攤余成本法切換到市值估值法。恰好,今年4月底以來,債券市場經歷了一波非常劇烈的調整,堪稱近兩年以來調整最猛烈的一次。按市值估值法估值,債券類理財產品的凈值下跌幅度大,甚至會產生負收益,于是有了這一次的浮虧事件。
當然,結合上述市值估值法的闡述,這些產品雖短期賬面是負收益,并不代表未來還是負收益。和股票投資一樣,短期股票價格的下跌會帶來虧損,但如果長期持有,價格可能會漲回來,長期看依然盈利。債券類理財產品所投資的債券價格有漲有跌,最終市場價格會向內在價值回歸,只要不是短期就馬上贖回,賬面的負收益并不會帶來實際的負收益。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沸沸揚揚的“固定理財虧本”事件,原因并不復雜,后果也并不嚴重。不過,之所以還是引發不少投資者的恐慌,還是因為大家平時確實沒多去了解。
實際上,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這個話題已經提了很長時間,可是很少有投資者愿意認真去學,直到這一次真金白銀的損失,才讓大家意識到早該有所準備。
當然,“鍋”全都甩給投資者是不對的。因為大多數投資者和銀行從業人員不一樣,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培訓,平時如果不是刻意去學習,對金融體系的邏輯、專業術語都難以熟悉。因此,銀行在跟客戶溝通過程中應該盡量不要堆砌術語,而是多采用貼近生活的比喻,讓客戶更方便理解,并留下更深刻印象。
本報記者陳 澄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