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理財風險整體可控 適當理財助力穩健經營
近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累計規模不斷增加,還有一些公司的理財收益超過其自身的主營業務利潤,受到各方關注。不少人質疑上市公司醉心于“理財”、影響實體業務穩健經營。但筆者認為,目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風險整體上是可控的,適當的理財是上市公司穩健經營的內在要求。
從資金來源看,上市公司用于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大多為自有閑置、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這兩方面的資金在客觀上都有理財的需求。
對于募集資金而言,上市公司募投項目建設有一定的周期性,公司一次性募集分次使用的資金必然在一定時間內處于閑置狀態;也有的是融資審核存在一定周期,待募集資金到位后市場已發生變化,上市公司需要尋找新的募投項目,這在客觀上導致了資金募集和使用上的時間差。此外,出于穩健經營的需要,上市公司賬面上也會保有一定金額的自有資金,以滿足生產經營、償還債務以及投機性需求等需要,資金的持有和使用之間或長或短都有一定的時間差。資金是有成本的,理財產品收益普遍高于同期銀行活期及短期定存款利率。作為理性的企業經營者,將閑置資金有序投資于期限適當、風險可控的理財產品,是穩健經營、增厚企業業績的選擇。
從規模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整體規模不大。上市公司理財以短期產品為主,發生頻率高,雖然累計規模較大,但相對上市公司總資產規模并不大。以購買理財產品較多的溫氏股份(23.700,-0.29,-1.21%)、森馬服飾(12.040,0.16,1.35%)、中國動力(23.860,0.06,0.25%)、三一重工(8.650,-0.01,-0.12%)及必康股份(32.270,-0.17,-0.52%)為例,從統計數據上看,這幾家上市公司2017年所持理財產品規模占同期公司資產總額的比例均較低。
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存量總規模約為53.57萬億元。與全市場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相比,2017年末上市公司所持理財產品的金額僅為其1%左右。
從風險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整體安全性較高。《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對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有明確的規定。根據規定,使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投資的產品應當具有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特點,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且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在程序上,使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應經上市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并由獨立董事、監事會、保薦機構發表明確同意意見,并進行充分信息披露。
對于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普遍建立了內部決策程序和管理制度,相關決策程序須有完整的書面記載,決策參與部門和人員要滿足崗位不相容及相互獨立牽制的要求,資金的劃撥流轉有嚴格的審批級次。此外,上市公司還會定期接受第三方審計并遵從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從公司內控和外部監督角度對安全性進行把控。
總體上看,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以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為主,整體安全性較高。美的集團(53.020,-0.10,-0.19%)、國民技術(10.920,0.03,0.28%)所涉理財詐騙等風險個案,并非是理財產品自身風險,而是涉及到刑事犯罪的小概率事件。
綜上所述,從上市公司層面看,購買理財產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購買理財產品的整體規模不大,且安全性較高,并未影響上市公司主體業務的穩健經營。銀行理財籌集的資金,絕大多數還是流向了實體經濟,上市公司理財并不會引發資金大規模脫離實體經濟。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